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是全球性问题,而中国内地的产钢占世界总量的50.27%,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当前钢铁面临的形势虽然严峻,但可以看到有些区域的需求预期在上升。更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新兴国家的基础设施仍需完善。
钢铁产业的政策需要作出调整。国内在去产能的问题上要结合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和政策的托底作用。外部政策要改变过去相对国际对话较为保守和审慎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话。
据普氏世界钢铁价格指数,从美国到澳大利亚,从巴西到日本,2015年钢价近30%的跌幅压垮了生产商,2016年市场价格涨跌互现。钢铁全行业的困境被部分人归为“中国打喷嚏”,而这声喷嚏带来的伤口迟迟未愈合。但背后的真相真的如此吗?在得到答案之前不妨先了解世界钢铁产业转移的规律。
全球钢铁业叁次产业转移,贸易再平衡相关指标向好
国际钢协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球累计产钢7.948亿吨,同比下滑1.9%。亚洲中,中国内地上半年产钢3.996亿吨,占世界总量的50.27%。今年7月24日,骋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发布公报称认识到钢铁和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共同应对。世界钢铁产业转移的规律是什么?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卢锋:实际上,从全球钢铁长期的产业转移角度来看,是叁次产业转移阶段性的现象。理解这叁次产业转移,对于认识当前的形势具有借鉴意义。18世纪、19世纪工业革命的近现代钢铁业,英国是主要的国家,占全球60%的钢产量,其中主要是铁产量。19世纪末,第一次产业转移发生在美国,在后来的大半个世纪都在起主导作用。第二次产业转移在日本、前苏联、德国,使钢铁的重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第叁次产业转移就是中国,中国钢铁业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崛起,目前正在改变全球产业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