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关乎社会民生。在经济下行、行业持续低迷情况下,要实现全行业根本性脱困,除了“摸”准痛点,还要开出“猛药”。工信部14日印发《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行业根本性脱困。针对钢铁行业存在问题列出明确目标,排出时间表。
钢铁行业问题,首当其冲是产能过剩。
工信部数据表明,“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产能达到11.3亿吨左右,重点大中型公司负债率超过70%,粗钢产能利用率由2010年的79%下降到2015年的70%左右,钢铁产能已由区域性、结构性过剩逐步演变为绝对过剩。
产能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类似多米诺骨牌效应。大量过剩产能积压,直接导致公司资源无法盘活,进而创新力不足,无法形成有效供给,产业结构难以得到改善。
难点在哪里,出路就在哪里。“钢铁行业要想实现脱困发展,当务之急是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公司负债。公司压力释放了,才能为创新发展腾出空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说。
去产能要切实取得成效,关键要防止一边化解过剩产能、一边违规新增产能。为此,工信部将严禁新增钢铁产能作为去产能任务的第一项,要求各地“十叁五”期间一律不得净增钢铁冶炼能力,结构调整及改造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列入产能置换方案的公司和装备必须在各地政府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迟京东说,去产能并不是数字上的减少或盲目的压减,而是让竞争力弱的、完全靠扶持的产能退出去,实现腾笼换鸟。工信部提出,钢铁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不搞简单分摊、“一刀切”,重点是去除两类产能,即不符合法律法规的产能和落后产能。同时,考虑到“僵尸公司”占用社会资源、低价销售冲击市场,扰乱经济秩序,也将其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应退尽退。
去产能为的是给公司减负。“在公司减负上,很多问题仅靠公司自身很难解决,需要全社会统筹。”迟京东说,比如,通过兼并重组、债转股等形式缓解公司高负债压力,使行业走向正常生产经营道路。
去产能是手段,调结构才是目的。除了明确去产能任务,规划对钢铁行业如何实现有效供给也做出要求,明确钢铁行业要将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叁者有机结合起来,推进钢铁工业有效供给水平的提高。
在创新方面,迫切需要解决钢铁行业创新载体分散,各自为战的问题,形成创新合力。对此,工信部提出,“十叁五”期间要在钢铁领域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技术创新示范公司、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公司与科研院校、设计单位和下游用户协同创新,实现创新引领发展新局面。
此外,工信部将在全行业推进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十叁五”期间,通过重点培育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4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推动公司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由单纯的提供“产物”向“产物+一揽子解决方案”转变。